close
在看交響情人夢的過程中,除了受到激勵而更認真地去接觸古典音樂,也想重學鋼琴外,還從中省思了不少育兒方面的想法,或許有人會覺得太誇張了,這分明是一部音樂大學校園故事,跟育兒有什麼關係,但是對於愛胡思亂想的我,看到什麼總是喜歡與兩個寶貝做連結呢!在這裡把想法記錄下來,作為一個提醒,希望5年、10年後再回頭來看,能不忘初衷,如是而已。首先是第10集中野田妹對千秋說的一句:「自由而開心地彈琴有什麼不對?」這句話很震撼了我。我也在網站上找到了幾篇對於這部分的討論。在許多人的感覺中,千秋對野田妹,與其說情人,其實有一大部分是比較像父親對子女或者老師對學生的那種感覺,他很明白野田妹具有鋼琴天分,適合當鋼琴演奏家,但是一方面家庭因素再者是因為本身天性使然,野田妹是屬於那種沒有鬥志個性也不積極的樂天派變態,從小立志要當幼稚園老師,第1集中她就這麼說了,讓一直督促著自己不斷力爭上游的千秋咋舌。之後的劇情是千秋跟米奇大師為這個自棄的天才而一直想辦法要推她一把、刺激她往前邁進。最後是因為愛情的驅使下,在以催眠醫治好千秋的恐機症後,為追尋已可出國的學長,終於觸動野田妹學琴的慾望,而投入鋼琴比賽中。但當鋼琴比賽失利後,千秋邀野田一起出國,野田因為還沈耽於失敗的挫折中而拒絕,並說出前面的那一句話。

我看一些網友的文章,有談到天才想如何運用自己的才能,那是他自己的事,別人包括父母、情人,是無權置啄的,野田妹只想當個很會彈琴的幼稚園老師,浪費自己的演奏天分,這樣難道有錯?力爭上游成為舞台上發光發亮的演奏家,真的會比當一個幼稚園老師快樂?這之中的得失,又該如何去衡量?

我之所以對這句有些震撼,是以一個媽媽的心情,想到如果未來我的孩子,對於父母或師長的期望,與自己明顯不合時,是不是也會發出那樣的吶喊? 當然我的孩子並沒有那種棄之可惜的特殊天分,多半的孩子也沒有,但我們平凡的孩子卻承載著父母自小不凡的期許與苦心,總是替他們安排了許許多多,總想著以後他們可以一帆風順、做成一番事業…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本身的能力與意願,有沒有被尊重與接納,在成長過程中,有多少父母與孩子的磨合與折衝,混雜多少淚水與汗水,成為每個孩子成長歷程中重要的扉頁。

每個父母也都曾經是孩子,也都成長過、叛逆過,按理來說,更應該能體會孩子在想什麼,但實則不然,或許時空更替、角色不同,或許人生閱歷多了後,回首前程,種種對過去的悔恨與遺憾,總希望自己的寶貝不要重踏覆轍,總希望孩子不要再辛苦跌跤,能直接走上一條坦途。

小ㄉㄨㄞ才6歲,我也不過當媽媽6年,離自己的青春期實在也沒有很久,但在小ㄉㄨㄞ出世的那一天起,我就完完全全已經切換到媽媽模式了,現在看到什麼東西,總是第一個用媽媽的角度去思考、去想事情。記得去年看白先勇改編的「牡丹亭」時,看到杜麗娘因為思念夢中的一個男人而死,竟然第一個感覺是:真夭壽!你爸媽把你養那麼大,你為了一個連見都沒有見過的男人就這樣死去,太不值得了。然後又為自己這麼世俗的想法而好笑不已,如果我是念高中的年紀讀牡丹亭,可能會為這種盪氣迴腸的愛情感傷不已吧!難怪紅樓夢裡賈寶玉說他最討厭結了婚了女人,說再怎麼美好的女子一但沾了男人便成了混帳,然而這種庸俗的母性卻是人類社會得以維持下去的緣故啊!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風花雪月,率性而為,不食人間煙火,那人類可能很快就滅亡了吧!年輕時看紅樓夢會很同情寶黛的悲劇戀情,會很痛恨拆散他們、代表傳統世俗觀念的賈母、鳳姐一干人,但現在回頭來看,賈母他們幫賈寶玉選擇了健康且個性寬容的薛寶釵(林黛玉個性比較古怪又有肺癆,不是長壽之人),確實是為了家族的傳承不得不然的選擇,所以我在幫咩咩取名字時,也是取了薛寶釵的號,就是希望咩咩當個比較入世、個性也較圓融的人。

想到這裡,不得不談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我們很大的自主空間跟信任,我們家四個孩子可以說都是照著自己的意思長大、過生活的,父母給我們很好的生活照顧之外,其餘的都讓我們自由的選擇、發展。我從小就是個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然後很慶幸遇到常常可以無條件支持我的媽媽,從小學起,我就會要求去學書法、作文、鋼琴、跆拳道,上了國中開始去參加社團、自強活動,不管我說什麼,只要我開口,媽媽幾乎都會答應我,很少過問我學了什麼或是說我浪費錢。記得我高二時突發奇想要發憤念英文,第一件是就是要求買一台可錄廣播的收錄音機,爸爸以念英文跟買收錄音機沒關回絕我,但隔天早上媽媽還是偷偷把錢塞給我,因為她覺得既然我有需要一定有我的道理。我高中選社會組、大學聯考選填科系,都是自己做決定,根本沒有跟家人商量的餘地,媽媽其實非常希望我去當老師或是留在台南念成大,那個年代南部的女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當老師,我高中班上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都選了師範體系的學校吧!我媽媽也強烈的希望我跟同學一樣,但她最後還是願意支持我去念那個她從來聽都沒聽過的社會系(我從高二就立志要當社工),因為她知道我的人生還是要我自己去過的,我常想起羅大佑的「家」那首歌(他一共有兩首家,第二首是寫給父母的)中有這麼一段歌詞:「是誰在最後還是矛盾地擺擺手,還祝福我那未知的去向…」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否也是在擔憂與不安下,最後決定放手讓我選擇自己的人生。大概因為她不是一個有自信的媽媽,她常說你們喜歡就好了,所以她從我高中起就不曾買過衣服給我,因為她怕她買的東西我不喜歡。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讓我自己決定要怎麼長大、要做什麼,我常用水來做比喻,我的父母讓我們自己可以自己選擇要變成什麼形狀,他們沒有把自己變成容器,強迫我們變成他們要的樣子。

由於跟父母有著美好的回憶,在小ㄉㄨㄞ出生時,我也曾想過當個沒有自信但卻願意信任小孩的媽媽,因為我只是帶他們來這個世界的人,卻不是他們的神,沒有資格決定他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這幾年下來,我全面地參與孩子的生活,陪他們玩耍、唸書,應該也不知不覺地主導了孩子的喜好與生活吧!我不知道,在未來孩子的漫長成長過程中,我會想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孩子出世時的想像,與現實的折衝下,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我的想像中,跟孩子的關係,該是像放風箏一般,仍有一線握在手中,但卻把線放得老長,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廣大的天空飛翔,然後,他累的時候,也還找得到回家的路。但更有可能,就像養金魚一樣,把孩子侷限在一方你自以為安全又舒適的小天地中,無須憂慮生活也沒有任何危險,然後,孩子在重重限制中失去對生命該有的企盼,或是壯士斷腕般地要求打破魚缸,或是一輩子活在父母設定的框框中。

我會是哪一種?我不知道。但時間會給答案的。

在小ㄉㄨㄞ6歲、咩咩4歲,寫下這篇記錄,以後再回來檢視,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